发布日期:2025-07-21 10:25点击次数: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时代。那种指望一两件“超级武器”就能包打天下的想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了。真正的空中优势,来自于一个国家如何构建一套完整、高效、且能应对不同挑战的作战体系。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蓝天,那里跃动的不仅仅是歼-20、歼-35这些炫目的身影,更是一盘深思熟虑、环环相扣的大棋局。这盘棋,并非炫技,而是一步步直击核心难题的战略解法。
第一子:破壁垒,先拿到竞技的门票
任何战略的起点,都是认清现实。在世纪之交,天空的规则被F-22彻底改变,一道隐身技术的鸿沟横亘眼前,形成了巨大的技术代差壁垒。对于当时的中国空军而言,首先要做的,是跨过这条沟,拿到与顶尖对手同场较量的资格。
答案就是歼-20的横空出世。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战略破局。外界对其早期的讨论,总纠缠于与F-22的简单性能对比,比如谁的近距缠斗更强。但这种视角往往错失了歼-20设计的真正精髓。它并非简单跟随,而是从一开始就肩负着独特的使命:成为体系的破击者。
利用出色的隐身性能、航程和载弹量,歼-20是一柄直插敌心脏的尖刀,目标不是与对方战斗机硬碰硬,而是精确打击预警机、加油机这类高价值的体系节点。打掉这些空中“神经中枢”,整个作战体系就可能陷入瘫痪。
从蹒跚学步般搭载俄制和过渡性国产发动机,到如今装上澎湃强劲的国产“心脏”,实现技术状态的完全体,歼-20的迭代速度令人惊叹。飞行员们谈及新旧批次的差异,那种“完全是两个时代”的感慨,恰恰是这种飞速进步最好的注脚。它不仅填补了空白,更让中国空军拥有了制定未来空战规则的底气。
第二子:望未来,抢占无人集群的先机
当世界主要军事强国还在热烈讨论“忠诚僚机”、描绘人工智能空战图景时,下一个挑战已悄然来临:如何赢得未来的天空?未来的空中对抗,很可能不再是单一有人机的较量,而是有人机与无人机群协同的智能化战场。
面对这个难题,中国给出的答案显得独树一帜,甚至有些出人意料——全球唯一的双座隐身战机,歼-20S。在单座化、自动化被普遍认为是五代机发展方向的背景下,增加一个座位看似逆流而行,实则是一次深刻的战略预判和思维上的跃迁。
那个额外的座舱,承载的不是传统的武器控制员,而是一位面向未来的“空中指挥官”。他的任务是摆脱繁琐的飞行驾驶,将精力聚焦于掌控庞大的无人机群——侦察、干扰、攻击,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灵活部署这些“分身”,实现“一呼百应”。
这背后蕴含着一种洞察:在通用人工智能真正成熟前,人的判断力、创造力依然是决胜千里的关键。通过“人机协同”,将飞行员无与伦比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与无人机集群带来的规模优势和任务多样性叠加,迸发出远超纸面数据的力量。
这一步棋,让中国从技术追赶者摇身变为新概念的开拓者,无形中迫使对手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发展路线图,加速跟进,试图跟上这个由中国开创的新赛道。
第三子:下深蓝,补齐航母战斗群的短板
一支志在深蓝的强大海军,离不开能主宰海空的利剑。随着“福建舰”这艘采用电磁弹射的航母问世,如何为其配上最锐利的第五代舰载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功勋卓著的歼-15虽然是过去十几年的基石,但在面对未来远海高强度对抗时,其平台潜力已逼近天花板,需要一款更先进的接班人。
歼-35的出现,正是这道难题的答案。它的研发节奏几乎与福建舰的建造周期同步,这本身就折射出国家层面系统谋划的全局观,而非临渴掘井。作为一款舰载机,安全性是压倒一切的第一优先级。歼-35采用双发设计,在广袤无垠的大洋上空,一旦遭遇单发故障,相比F-35C的单发,无疑为飞行员和航母指挥官增添了一份难以衡量的信心。
双发也意味着更充沛的动力冗余,这对于满载重荷——弹药、燃油——从航母甲板上弹射升空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舰载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和作战半径。更有深意的是,歼-35巧妙地规避了先行者的弯路。
美国F-35项目为满足陆战队的垂直起降需求,在设计上做出了巨大妥协,导致飞机体型臃肿,气动性能受到限制,因此被戏称为“肥电”。
相比之下,歼-35则目标纯粹:专注于打造一款卓越的舰载战斗机。这种专注赋予了它更流畅、更均衡的气动外形,使得其在飞行性能上具备更高的起点。当歼-35与电磁弹射器技术完美结合,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远海部署能力、打击半径和战场生存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具备走向深蓝的实力。
第四子:细盘算,破解规模与成本的方程式
最后一个,也最现实的挑战:成本。第五代战机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巨兽”,造价高昂,维护更是天文数字。强大如美国,F-22生产线也早已关闭,难以形成足够规模。如何在长期大国竞争中,既站稳技术巅峰,又能形成足够庞大的隐身机队规模,同时还能在国际军贸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这盘棋的收官之笔,便是空军版的歼-35A。如果说歼-20系列是决定胜负上限的“重剑”,是刺穿敌阵的撒手锏,那么歼-35A就是构成体系规模和韧性的坚实“拳头”,是确保日常战备和未来换代的主力。它与歼-20形成了经典的高低搭配组合。
这种搭配的精妙之处在于,并非所有任务都需要最昂贵的“重剑”出击。日常的国土防空、巡逻警戒,甚至是区域冲突中的大量作战任务,由运营成本相对更低、部署更灵活的歼-35A承担,无疑是更经济、更可持续的选项。
这使得中国空军能在有限资源下,加速淘汰数量庞大的三代半甚至三代机,构建更大规模的隐身战斗机部队,从而在整体数量和质量上获得优势。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歼-35A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国际市场。对于那些渴望拥有五代机能力,却难以承受F-35高昂售价和附带复杂政治条件的国家而言,歼-35A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非西方”替代方案。
它不只是一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外销武器,更是一枚能撬动全球军事格局、打破西方长期垄断、拓展中国国际影响力,甚至建立未来国防生态链的重要棋子。
从歼-20的横空出世打破技术壁垒,到歼-20S指向未来的智能化空战,再到歼-35家族撑起海空强国的骨架、歼-35A成为体系的中坚力量,这一系列看似独立的型号发展,实则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套层层推进、相互支撑的“组合拳”。
它所展现的,超越了单一型号的技术光芒,而是一种成熟、务实且富有远见的国家战略:清晰地识别每个时代的核心问题,系统地设计应对方案,最终用一个由不同成员组成的“解决方案家族”,从容化解从技术代差到成本规模的多维度挑战。这套组合拳,打出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赢得的,是面向未来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