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4 10:09点击次数:
当一个12岁的中国女孩,在泳池里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人类同龄纪录时,有些人坐不住了。
英国53岁的游泳名宿卡伦-皮克林,在接受BBC采访时,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关心”。他说于子迪的表现“令人震惊”,但也让人“质疑她训练的时间”,甚至担心这种训练会“对孩子的身体有伤害”。
听着是不是特别耳熟?这套说辞,跟当年抹黑我们体操运动员的剧本,几乎一模一样。
表面上是关心,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舆论武器。在没有任何专业医疗知识的情况下,张口就来“超负荷训练”,这根本不是关心,而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目的很明确:把焦点从于子迪的惊人成绩,转移到“中国为了成绩不顾孩子健康”这个早就被用烂了的议题上。
他们为什么这么急?
因为12岁的于子迪,实在是太强了。她在五个项目上,都是人类历史上12岁以下年龄段的最好成绩保持者。注意,这个纪录是不分男女的。
更恐怖的是她的进步速度。在这次世锦赛的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中,她拿到第四,距离领奖台只差了0.06秒。从预赛到半决赛再到决赛,她每一枪都在刷新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这种肉眼可见的成长速度,才是最让对手感到绝望的。
当潘展乐在个人项目上失利,暂时淡出媒体焦点时,西方媒体迅速找到了新的目标。一个冉冉升起的天才,比一个已经成名的冠军,显然更适合用来做文章。
他们试图引导舆论,甚至想用这种方式限制于子迪的发展。
皮克林抛出所谓的“身体伤害论”,最终目的无非是想掀起风波,最好能让国际泳联禁止于子迪在这个年龄段继续参赛。
但他们好像忘了,规则不是他们家定的。
国际泳联确实有年龄限制,但同样规定了,只要运动员成绩达到国际A标,就可以拿到世锦赛资格。 这条规则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国际泳联在制定时,已经充分考虑过天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并认可他们有能力参与高水平竞争。
于子迪,就是靠着硬实力达标进来的,堂堂正正。
至于保护,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懂。
这次比赛,中国队直接禁止了于子迪接受任何外媒的采访。为什么?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孩子。她还不擅长应对镜头和那些别有用心的问题,那就干脆让她远离这些干扰,安安心心比赛。
这是一种清醒且必要的屏蔽,确保她的身心健康不被外界的噪音污染。
我们的体育系统,对于未成年天才运动员的保护向来是重中之重。从跳水队的全红婵,到女篮的张子宇,每一个都是在周密的计划下成长的。
她们都会有单独的、科学的训练安排,严格控制运动量和比赛节奏,确保身体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这套成熟的保护机制,根本不需要外国名宿们隔着屏幕“瞎操心”。
说白了,当他们在泳池里追不上我们的时候,就开始在场外动歪脑筋。这套路,咱们见得多了。
所以,皮克林先生,还是多关心一下你们自己的运动员吧。我们的天才,我们自己会照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