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30 10:05点击次数:
1954年,毛主席前往杭州研究制定新中国宪法。在此期间,毛主席和保护自己安全的浙江省公安厅一把手王芳同志有过一番令人深思的交谈。
一次谈话中,毛主席主动谈起了三国义薄云天的关羽,毛主席突然问道:“王芳同志,你知道关羽姓什么吗?”
王芳有些奇怪得答到,关羽当然姓关了。
毛主席微微一笑,他告诉王芳,关羽并不姓关,接着,毛主席分享了一段关羽为何不姓关的历史故事,讲到最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指出,共产党人还是应该多读读历史, 这对于我们建设新中国是有益处的。
四年后,1958年毛主席视察河南时,他再次向河南一干部提及这一点……
一、一问三不知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在全国已经全面展开,对于人民公社,国内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为了了解人民最真实的声音,一向坚持实事求是,深入群众的毛主席,决定下地方调研视察。
尤其是看到各地上报上来的数据,毛主席更是深深皱起了眉头。
同年11月,毛主席来到了河南视察。
来到郑州之后,毛主席点名让7名县委书记来郑州汇报工作,这其中就有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
魏兆铭于1953年担任南阳县委书记,短短五年,南阳在他的治理下,工业、农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对于这次汇报工作,魏兆铭是既期待,又紧张,为此,魏兆铭准备了很长时间。
然而,让魏兆铭有些无奈的是,毛主席连续问了他三个问题,他居然“一问三不知”,一个都没回答上来。
毛主席第一个问题是,汉朝皇帝刘秀有二十八宿,排名第一的是谁?
第二个问题是,诸葛亮具体哪里人,他为何会定居南阳?
魏兆铭没有想到,毛主席会问他两个历史问题,一时间,他竟然回答不出来。
第三个问题,毛主席问他南阳每个月吃多少香油。
对于第三个民生问题,魏兆铭倒是立即回答上来了。
魏兆铭缓缓说道:“南阳人一个月平均吃四五两香油。”
二、毛主席点拨南阳县委书记
毛主席对他这个回答,并不是很满意,南阳城市市民的确是一个月可以吃到四五两香油,可是南阳广大农村的农民,因为贫穷和受灾,根本吃不到这么多香油,很显然,魏兆铭对广大农村还不太了解。
毛主席在接见县委书记们之前,他已经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对于农民的基本情况,毛主席已经大致了解。
毛主席脸色凝重得说道:“魏兆铭同志,你不了解历史,不了解老百姓,你怎么为人民服务呢?”
在毛主席一番点拨下,魏兆铭终于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作为县委书记,自己连南阳历史文化都不太了解,在治理南阳过程中,自己目光更多聚焦在了城市的工业商业,而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这样是治理不好南阳的。
经过毛主席一番点拨,魏兆铭在之后岁月中,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治理方式,他开始读历史书籍,了解南阳历史文化。
一年时间,魏兆铭有大半多时间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他经常和农民们在田地里一起劳作,和街头商贩在一起聊天,了解人民的收入和商品价格。
在魏兆铭心怀百姓的努力下,南阳发展水平彻底提高了上来,人民收入也大大提升。
三、毛主席说一定要多读书多深入群众
实际上,在毛主席一生,他都非常重视学习历史。
1935年,遵义会议上,在中央诸多领导人批评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时,和博古关系密切的凯丰同志在会议上反驳到,毛泽东打仗有什么厉害的,他不就是多看了《孙子兵法》这一类历史书籍吗?
后世有无数学者指出,毛主席一生没有上过军事学院,没有到国外学习过,可,他在军事上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毛主席曾与彭德怀谈话时提到,如果硬要说自己的军事老师是谁的话,那么书籍就是他的军校。
毛主席一生极为注重读书,这其中,历史类书籍是毛主席阅读最多的书籍之一。
据说《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历史书籍,他阅读了不少几十遍。
毛主席在我党内部会议上多次强调,同志们要多读书,尤其是历史类书籍,古人的历史教训,可以让我们学会打仗,学会如何和老百姓在一起。
1945年,七大期间,毛主席就在和贺龙同志一次谈话中建议他要多几遍《三国演义》。
根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建国后,毛主席每回下地方视察,毛主席都会带大量书籍,只要有时间,毛主席便会读书。
至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这一点,这更是毛泽东思想中的关键一点。
毛主席不止一次强调,要想人民拥护我党,要想制定出符合老百姓心意的国策,那么就必须深入群众去倾听老百姓的声音。
毛主席经常告诫党员干部们,坐在办公室里,是治理不好地方的,一定要到群众当中去。
中南海一位工作人员回忆,每回中南海工作人员回乡,毛主席都会交给他们一个特殊任务,那就是回到家乡后,多和群众谈话,实事求是得搞调研,对于中南海工作人员带回来的调查报告,毛主席非常重视。
建国后,基本上每年,毛主席都会抽出大量时间下地方视察,譬如说建国后毛主席光杭州就视察了50多次。
毛主席视察地方,他绝不会仅仅坐在办公室,坐在专列上听各级干部汇报,在听取汇报的同时,他会花大量时间深入群众去听听农民们怎么说。
不得不说,毛主席1958年接见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时的做法,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作为一座城市的管理者,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倾听基层民众的心声,这才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关注的方向之一。实际上,在毛泽东时代,城市管理者一年时间有大半时间扎根农村,深入群众,这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常态。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