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4 10:29点击次数:
1959年6月底,毛泽东主席离开北京南下,一路经过邯郸、郑州、武昌、长沙,期间回了一趟家乡韶山,之后再从武昌坐轮船下九江,准备上庐山主持一场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上庐山前,毛主席在阅读新华社编印的《参考资料》时,批示秘书林克:有两三条日本消息,值得一阅。
当时,毛主席的主要精力可以说都集中在国内经济发展上。至于外部关系,美苏两大国的角力,以及印度不断侵扰我国边界的问题是关注的焦点。那是什么样的日本消息,会让毛主席在百忙之中特别关注,并批示秘书注意呢?
毛主席提到的两三条日本消息,分别指的是《<香港时报>评日本地方选举》、《美报掩饰日反动势力在地方选举中的失败》、《东京裁判所对砂川事件的判决鼓舞了人民斗争》。
其中第一条消息指出,这次选举结果显示日本保守势力有“退潮”的象征,日本舆论对选举中违法和贿选现象层出不穷极为不满。
战后的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停滞,到50年代,两国民间开始有了一些交往。廖承志率领红十字团访问了日本,两国之间的贸易也有了一些交流。官方层面,毛泽东主席于1956年4月25日发布命令,公布全国人大关于处理在押日本战犯的决定。6月27日,周总理宣布除45人外,全部释放1017名日本战犯。
但随着侵华战犯岸信介成为日本首相,右翼势力又开始频频出现反华动作。1957年6月2日,日本首相岸信介访台,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1958年5月2日,长崎发生日本右翼侮辱我国旗事件。中日贸易因此中断。
大战犯岸信介
1957年2月,岸信介当上日本首相后,推行极端敌视中国的政策,导致50年代后期中日关系的大幅度逆转。日本社会党表示要尽一切力量争取早日恢复中日邦交。1957年率社会党亲善使节团访问中国,并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签署了以促进恢复日中邦交、反对制造两个中国阴谋为主要内容的共同声明。
1959年3月,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率代表团访问中国,中国领导人接见了代表团。浅沼稻次郎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的口号。浅沼稻次郎的讲话引起日本政府的强烈不满,但是却赢得了中日两国人民的高度评价。
回国后,浅沼稻次郎一直努力推动中日恢复邦交。他警告岸信介政府,日本同有6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外交关系,而与台湾当局建立所谓“外交”关系是不正常的。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必须尽早正常化。
毛主席非常注重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日本虽然历史上曾侵略过我们,但终归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处理好中日关系,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也有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此前的民间交往,就是毛主席跟周总理为了打破中日关系的僵局,从而推动进行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对于日本保守势力“退潮”的消息表示了关注。后来的中日关系发展,证明了毛主席对于国际事务的敏锐性。1960年,池田勇人取代岸信介成为日本首相,池田勇人非常重视中日关系,正是在池田内阁期间,廖承志同志与高碕达之助先生签署了发展中日长期综合贸易的备忘录。
第二条消息说,《纽约时报》发表一篇社论,吹嘘日本反动势力的“胜利”,掩饰其在地方选举中的失败,为美日反动派打气。
这条消息看上去仍然是日本地方选举的相关消息,但毛主席从中看到的,却是日本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跟近代中国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有诸多相似之处,普通民众面临着帝国主义跟国内大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
早在抗战初期,毛主席在那篇著名的《论持久战》里,就曾提出中国要取得胜利的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但在当时,日本政府通过神化天皇的教育,让广大民众将天皇视为在天上的神,这样就便于控制民众和调和社会矛盾。因此,在日本投降前,国内虽然也有着零星的反抗斗争,但最终也没形成气候。
日本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军国主义最终会毁了日本,积极配合共产国际和反法西斯联盟反对日本的侵略扩张,不断为盟军提供轴心国阵营的情报,帮助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取得胜利。战后,日本共产党却把美国当做盟友看待,因为美国虽然军事占领了日本,但却把天皇拉下了神坛,这与日共当初想要推翻天皇制度的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国革命的经验来看,跟帝国主义当盟友,反对本国压迫阶级,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某种层面上讲,这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表明,反帝跟反封建同等重要,这两者都属于压迫阶级。
日本共产党和社会党等左翼势力对西方国家的看法太天真了,美国人只想把日本作为对抗东方的军事基地,因此他们极力扶持日本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当左翼势力组织的人民运动,越来越损害到财阀和美国代言人的利益时,便失去了美国的支持。右翼势力重新站上政治舞台,开始对工人运动大肆镇压。
这跟中国共产党早期跟蒋介石的合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最终,大批的左翼领导人、议员和官员被迫解职、下台甚至被逮捕,他们没想到自己之前以为的盟友麦克阿瑟,竟然下令解散日共,变成了右翼势力的保护伞。
当毛主席看到日本反动势力在地方选举中失败,而美国帝国主义试图为之掩盖时,显然是洞察到了当帝国主义跟本国压迫阶级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受压迫民众的反抗意识,也就要被激发出来了。而一旦日本人开始起来反抗美国,那不仅是全世界反帝国主义的胜利,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将是极为关键的。
1962年,毛主席向日本劳动人民发表了重要题词“只要认真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日本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日本革命的胜利就是毫无疑义的”,这给予了日本左翼青年们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关怀。他们高呼着“毛泽东思想万岁,万岁,万万岁”与“造反有理”同警察展开肉搏,设置路障,占领一个制高点,然后放高音喇叭,困守到底,如占领东大的安田讲堂。后来,一些左翼青年组织结合起来,成立了“赤军”。
事实上,日本社会在1959年,就已经开始形成强烈的反美氛围,其最主要的导火索在于《日本安保条约》。自日美开始修约谈判起,日本国民就掀起了战后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即安保斗争,也被视为日本革新(左派)与保守(右派)两派的大斗争。他们关注的问题包括:
一是驻日美军、美军基地和刑事裁判权问题;二是驻日美军基地核武器化问题;三是琉球和小笠原群岛归还问题,尤其是新条约的适用区域问题扩大了日本卷入战争的危险性。
1959年3月,日本134个社会团体召开大会,自发组成“阻止修改《日美安保条约》国民会议”。开始的抗争还比较柔和,日本的母亲们唱着“阻止改订安保条约”的歌谣在东京街头游行。
到1960年1月,当岸信介政府正式在条约上签字后,日本民众的反抗也达到高潮。岸信介动身前往美国签约当天,700名学生到羽田空港静坐抗议,与警方发生冲突。此后,在日比谷公园爆发了两万人的大规模集会。
5月26日,“空前的国会示威”。6月5日,有650万人参加了抗议活动。6月10日,包围羽田机场美总统秘书。6月15日,580万群众参加抗议条约签字和美国总统访日活动。当晚,7000名学生冲进国会,与3000名防暴警察发生冲突,一名东京大学女大学生被打死。矛盾进一步激化。
日本民众的反抗,没能阻止《安保条约》,但促使了岸信介的下台。接替他的池田勇人非常重视中日关系,双方开始恢复民间往来。1960年8月27日,周总理会见日本贸易界人士,提出我“对日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
第三条消息说,《日本新闻周报》发表文章,指出东京地方裁判所对砂川农民为反对扩大美军基地举行游行示威这一事件做出判决,称“美军驻扎在日本时违反宪法的”,大大鼓舞了日本人民要求废除“日本安保条约”的斗争。
1955年3月,驻日美军为方便轰炸机起降,向日本政府提出扩建小牧、横田、立川、木更津和新潟等5个机场的要求。日本政府为帮助美军扩展立川基地,强行将东京都砂川町农民的土地征用,引起当地居民及各地民众反对。
在左翼学生组织的帮助下,当地农民展开了一系列抵制活动。他们于5月8日召开反对集会,并于12日决定成立由砂川町全体议员组成的斗争委员会。8月2日,斗争委员会正式成立,随即得到日本社会党及劳动者农民党的广泛支持,他们决心阻止政府征用土地。
1956年10月13日,砂川町芋田农民、工人和学生在抗议中与武装警察发生冲突,并发生流血事件,导致1198人受伤,13人被捕。次日,日本政府被迫中止土地测量。然而1957年7月8日,日本特别供应厅东京供应局又强行对砂川进行土地测量,部分反对基地扩建的游行队伍砸毁美军竖立的禁入栅栏并冲进基地内数米的范围,继而引发冲突。
冲突后,日本政府借口禁止进行测量的工人和学生进入美军立川基地为理由,根据保护美军的《刑事特别法》第2条对7人进行起诉。1959年3月,东京地方裁判所认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驻日美军违背日本宪法,因而保护美军的《刑事特别法》无效,宣布全体被告无罪。
毛主席对上述三条有关日本的消息如此关注,显然跟当时的世界格局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窃据中国台湾,并在周边构建严密的军事封锁,而日本则是美国在中国周边最大的军事基地。日本民众的反美运动,对于打破这种封锁,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跟毛主席在《论持久战》里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根据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于2015年解密的文件,在1959年,美国曾制定了一份所谓“原子弹需求研究”,列明了一旦与苏联交战,美国携核弹的轰炸机可能的攻击目标,标注了苏联、东欧和中国领土上的目标数量和类别。其中在中国境内,标注了113个投弹点。
当时,洲际导弹和潜射导弹尚未出现,飞行员驾驶轰炸机投核弹是唯一的选择。而一旦要执行,日本的空军基地无疑就是美国飞行员起飞的基地。
砂川农民的反抗,最终让美国放弃了扩大基地的计划。在当时资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的情况下,毛主席就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对世界各国的新闻资料加以辨析,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为处理中国的对外关系做出正确决策,对来自外界的威胁及时有效的做出应对。
早在学生时代,毛主席就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战争年代,他更是将报纸上的消息,当做敌人情报的重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百忙之中,仍要抽出时间翻阅报纸,而且范围扩展到全世界范围,为了新中国的发展与建设劳心劳力,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