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冯白驹海南掌权5年突遭罢官,邓小平力主平反:他是琼崖旗帜

发布日期:2025-07-30 09:39点击次数:

1957年深秋,广州珠岛宾馆的会议室里,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冯白驹攥着那份“关于地方主义错误的批判报告”,指节泛白。报告里说他“搞独立王国”“对抗上级”,可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1943年在琼中母瑞山,战士们嚼着树皮听他讲“红旗永远不倒”的场景。这位坚持琼崖武装斗争23年的“孤岛将军”,怎么也想不通:为何打跑了国民党,反倒成了“错误分子”?直到1979年,邓小平在他的平反报告上写下“冯白驹同志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这段尘封的往事才露出真相……

一、从椰林少年到琼崖星火:冯白驹的革命基因

1903年,海南琼山云龙镇的秀才冯运熙,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冯裕球”(后改名冯白驹)。这个在椰林下长大的少年,12岁就目睹地主强占自家水田,父亲气绝身亡的惨状。1925年,22岁的冯白驹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读到《共产党宣言》里“推翻剥削者”的字句,当场咬破手指写下“白驹过隙,为民奋斗”——“白驹”这个名字,从此成了他革命生涯的注脚。

椰林里的秘密活动:1926年,冯白驹回到海南,在琼山演丰乡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发展28名农民入党。他把党章抄在芭蕉叶上,夜里召集党员学习;为躲避国民党搜查,常在红树林里开会,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也浑然不觉。当地老乡说:“冯先生的眼睛像探照灯,再黑的夜里都能找到路。”

琼崖特委的“救火队长”:1927年琼崖起义失败后,党组织几乎瘫痪。24岁的冯白驹临危受命,重建琼山县委。他带着3名党员,用鱼篮装手枪、椰壳藏文件,在文昌、琼山交界的火山岩地区发展武装。1929年,特委机关在海口遭破坏,他冒死潜入敌营救出特委书记黄学增,自己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被打断三根肋骨,仍笑着对难友说:“骨头硬,才配当共产党员。”

母瑞山的23年坚守:1932年,国民党陈济棠部“围剿”琼崖苏区,冯白驹率100多名战士退守母瑞山。在海拔800米的深山里,他们用野果充饥、树皮做衣,连刚出生的婴儿都用芭蕉叶包裹。最艰难时,他的妻子王惠周把仅有的口粮让给伤员,自己靠喝山泉水续命。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冯白驹写下《琼崖斗争二十年》,坚信“只要红旗不倒,革命就有希望”——这面缝补了17次的红旗,如今藏在海南省博物馆,针脚里还留着血渍。

二、建国初期的巅峰与漩涡:从“琼崖旗帜”到“地方主义”

1950年5月,冯白驹率领琼崖纵队配合四野解放海南,这位坚守孤岛23年的将领,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毛泽东亲自致电:“冯白驹同志,你们坚持23年游击战,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建设海南的雄心:担任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后,冯白驹烧了“三把火”:修通海口至三亚的公路,让黎族同胞第一次坐上车;在儋州建糖厂,结束海南“有甘蔗无白糖”的历史;引进橡胶种植,说服华侨带回10万株橡胶苗。1952年,他骑着马走遍全岛17个县,在笔记本上画满水利草图,连周恩来都称赞:“白驹同志把海南当成自己的家。”

暗藏的矛盾:海南解放后,四野大军留驻的43军与地方干部在工作中渐生分歧。军队干部主张“优先发展军工”,冯白驹则坚持“先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在干部任用方面,他重用琼崖纵队老战士,被指“排挤外来干部”。1953年,广东省委有人提出“冯白驹搞地方主义”,他在省委会议上拍了桌子:“我用谁,看的是能不能干活,不是看从哪来!”

骤变的风向:1957年反右运动中,“地方主义”批判升级。有人翻出1940年琼崖纵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时,冯白驹“独立作战”的历史,诬陷他“想搞海南独立”。尽管他拿出当年千方百计寻找党中央的电报底稿辩解,仍被撤销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职务,调任广东省副省长(分管农林),实则“挂起来”。离琼那天,上万群众自发到码头送行,他含泪说:“我生是海南人,死是海南鬼,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三、逆境中的坚守:从“戴罪立功”到秘密上书

被降职后的冯白驹,没有消沉。他在广州的办公室里挂着海南地图,每天标注气象数据,琢磨着如何帮海南发展农业。这种“不问荣辱,只问耕耘”的态度,藏着三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橡胶林里的“技术员”:1958年,海南橡胶种植遇病虫害,冯白驹主动请缨去儋州蹲点。他带着技术员住在茅草棚,用黎族老乡教的“烟薰法”防治虫害,让2万亩橡胶林转危为安。当有人嘲讽“ former 书记种橡胶”,他笑着说:“能让老百姓多吃块糖,比当多大官都强。”

为渔民讨公道:1962年,广东沿海渔民因“统购统销”政策收入锐减,冯白驹冒着“替群众叫苦”的风险,给国务院写了《关于渔民生活困难的报告》,建议“放开部分海产品自由买卖”。报告被批“右倾”,他却在日记里写:“怕丢官就不说话,对不起海南百姓。”

秘密保存的史料:在被批判的日子里,冯白驹偷偷整理琼崖斗争史料,把23年的战报、书信、照片装订成12册,交给妻子王惠周藏在床板下。他说:“历史总会说真话,我怕将来没人知道琼崖战士是怎么死的。”这些史料后来成了编写《琼崖纵队史》的关键依据。

四、邓小平力主平反:“冯白驹是琼崖人民的旗帜”

1977年,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收到一封来自海南的联名信,200多位琼崖纵队老战士请求为冯白驹平反。信中附的一张照片让他动容:1950年解放海南后,冯白驹与四野将领在海口会师,他穿着打补丁的军装,胸前的奖章却擦得锃亮。

历史的真相:邓小平亲自查阅档案,发现1957年对冯白驹的批判“证据不足,上纲上线”。特别是关于“地方主义”的指控,实为“正常工作分歧被扩大化”。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冯白驹坚持琼崖斗争23年,没有他,海南解放可能要晚几年。这样的同志,怎么会搞地方主义?”

迟来的昭雪:197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为冯白驹平反,恢复其“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历史地位。此时的冯白驹已患肺癌晚期,躺在广州军区总医院的病床上,听到平反消息时,他颤抖着摸出珍藏的椰壳水杯——这是1943年母瑞山突围时,战士们给他做的,杯底刻着“红旗不倒”。

最后的牵挂:临终前,冯白驹对前来看望的海南干部说:“海南要搞经济特区,要开放,不能再关起门来。”这句话后来被邓小平记在心里,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某种程度上正是实现了他的遗愿。1983年,冯白驹的骨灰迁回海口金牛岭烈士陵园,上万群众自发沿街相送,有人举着“冯书记,您回家了”的牌子,哭声震彻椰林。

五、琼崖旗帜的精神密码:23年孤岛斗争的启示

冯白驹的政治生涯,是中国革命史上“地方与中央”“局部与全局”关系的缩影。他的坚守与挫折,藏着三个值得深思的精神密码。

独立自主的斗争智慧: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10年里,冯白驹既不盲目等待,也不擅自行动。他根据海南实际,制定“以农村包围城市,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让琼崖纵队从300人发展到2万人。这种“实事求是,不等不靠”的智慧,至今仍是海南发展的宝贵财富。

心系百姓的赤子情怀:无论是革命时期“分田给农民”,还是建国后“修公路、种橡胶”,冯白驹始终把百姓需求放在首位。他在1951年的工作报告中写:“我们打天下,不是为了坐天下,是为了让黎族同胞的孩子能上学,渔民能吃饱饭。”这种初心,让他在逆境中赢得民心。

顾全大局的担当:1950年解放海南时,冯白驹主动让贤,推荐四野将领韩先楚担任前线总指挥,自己甘当配角。他说:“谁能打赢,谁当指挥,这是大局。”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后来被批“地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品格可贵。

六、历史的回响:从冯白驹到海南自贸港

今天的海南自贸港,在冯白驹当年种下的橡胶林旁,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单体免税店;他修的第一条公路,已升级为环岛高铁;当年他牵挂的黎族村寨,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些变化,印证了他“开放才能发展”的远见。

纪念馆里的感动:海口冯白驹纪念馆里,有一件特殊展品——1943年他用的腰带,里面缝着党员名单,腰带扣上刻着“为人民”三个字。讲解员说,常有年轻人问:“为什么冯白驹能在孤岛上坚持23年?”答案就藏在这三个字里。

“旗帜”的当代意义:冯白驹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旗帜”不是权力地位,而是百姓的认可;不是永不犯错,而是有错就改、坚守初心。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5年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对冯白驹革命精神的传承。

结语:椰林下的丰碑

当夕阳穿过海口金牛岭的椰林,洒在冯白驹的墓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格外醒目。这位曾被误解、被打压的将军,最终用一生的坚守,赢得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冯白驹的政治生涯,有巅峰也有低谷,有荣耀也有委屈,但他始终像琼崖的椰子树,把根扎在百姓中间,把腰杆挺得笔直。正如邓小平所说:“他是琼崖人民的旗帜,这面旗帜永远不倒。”

如今,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者们,仍在传承这面旗帜的精神——为了人民幸福,为了国家发展,敢闯敢试,永不言弃。这,或许是对冯白驹最好的告慰。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